1. 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以台南縣立西螺初級中學設立。
2. 民國三十九年改名雲林縣立西螺初級中學。
3. 民國四十三年准辦高中,改稱雲林縣立西螺中學。
4. 民國四十八年成立崙背分部,五十二年成立麥寮分部,五十三年成立二崙分部。
5. 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,改名雲林縣立西螺國民中學。
6. 原校區規畫興建運動公園,新校舍遷建於興農西路,於民國八十三年一月,正式啟用。
創校年月
民國35年4月創校,83年1月遷校
校地面積
71018平方公尺
學區概況
本校之學區包括中山、安定、文昌、廣興、吳厝、文興、大新、文賢等八所國民小學。
現
有
教
室
數
普通教室
23
專科教室
16
輔導室(含諮商室)
3
行
政
辦公室
9
校長室
1
健康中心
圖書室
廚房(含餐廳)
2
活動中心
羽球館
職探中心
1.作霖園
此園座落於校園東北狹長的三角形畸零地。栽種羅漢松、雞蛋樹、露兜樹、蘇鐵、酒瓶椰子、黃金側柏、六月雪、矮仙丹等,以成列木棉護牆,以七十年生老木棉為主樹,樹立於最高處,形成拔地擎天之勢,傲視校園前景。並有石片鋪地,石板為桌。
此園為本校家長會顧問蔡德福先生捐資建立。以其尊翁作霖先生大名為園名,一以表達孝心,再則期許「天作甘霖」,亦即「春風化雨」,以教化千千萬萬學子。
2.接傳園
此園位於體育館北側,學校正門西邊,與作霖園遙遙相對。以三米高花蓮奇石為前景,以成列巴西乳香護牆為背景,而月橘夾以踏腳石片,迂迴曲折,清幽雅緻。又遍植美葉鳳尾蕉,麻葉繡球,以及成片紅草與台北草相互映襯,清艷有趣。
此園為家長會長鍾萬選先生斥資興建,以其尊翁接傳先生大名為園名,以表敬親感恩之心,更含「薪火接傳」之教育意義。
3.怡園
中庭是本校中心地區,教室、辦公室與走廊環繞四週,只要轉身俯看,六百坪中庭花園景緻,盡在眼簾。為配合屏風走廊、月洞窗設計,園中植物多屬針葉樹及小喬木,以七十年生台灣扁柏為主樹,立於中央,配以圓柏、龍柏、側柏、竹柏等,一年四季常青。四方角落種植棍棒椰子,克利巴椰子,扶壁而上,亭亭玉立。在觀景窗口,植七弦竹、葫蘆竹於其右側,不但翠葉飄風,清心涼意,更覺風高竹更亮,倚石節彌堅。另有三十年生黃椰子、四十年生槭樹、五十年生蘇鐵,以及西印度櫻桃等。樹蔭下,遍植天竺葵、矮牽牛、四季海棠、茶花、杜鵑花、雪茄花等,姹紫嫣紅,喜氣洋洋。此景佈置細緻,雜而不亂,賞心悅目,滌清性靈,故名「怡情悅性」,簡稱「怡園」。
4.桃李芬芳
姚李在古代指賢士。韓詩外傳:「春樹桃李,夏得蔭其下,秋得食其實。」言所荐賢士。桃李也指門人弟子,所謂「桃李滿天下」。又諺云:「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」即事實勝於雄辨。可見桃李是君子雅士的象徵。
此園名為「桃李芬芳」,實寄望桃李之特質於諸生,故勒石一對「今日桃李芬芳,明日社會棟樑。」
5.樹木樹人
此園位於體育館正門兩側,勒石題詞曰: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」以形容教育是百年大計。種樹,十年可見其成蔭開花結果,而教育要幾十年或百年後才可見其功效,也可以說教育影響久遠。
1.西螺七嵌
清朝乾隆年間,海禁開放,大陸沿海人民移民來台。據聞福建省詔安官陂地方,有張廖姓家族播遷來台,定居西螺堡地方,從事農耕為生。當時因台灣地處中國偏遠的海上孤島,帝力鞭長莫及,再則移民良莠不齊,所以盜賊時起。張廖氏族人為了自保,便在西螺地區以村里或部落為單位,分為「七嵌」,以犄角之勢守望相助,實施宗族聯防自保制度。道光十一年間,詔安人劉明善遷居廣興庄,因其為人正直,又師承少林武藝,乃創振興社武術館,傳授功夫,保護宗族,此為「西螺七嵌」故事。
西螺鎮熱心教育人士損資興建「西螺七嵌」浮雕一面,另小型銅雕十面,以發揚慎終追遠之情懷,並激勵保鄉愛國之熱忱。
2.西螺大橋
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,是雲林縣與彰化縣的交通孔道。於民國四十一年底竣工,全長近二公里,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。西螺大橋的興建完成,表現了我國工程的傑出與施工的嚴謹,才能走過四十多年的歲月,仍然鋼骨健壯。如今公路局在西螺大橋所在的濁水溪上游七百公尺處,新建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,取代西螺大橋的交通任務,西螺大橋將與橋頭的體育公園,成為觀光據點。
本浮雕「西螺大橋」佈置於集合場西面,師生進進出出,當時時觀賞與回味。
3.振文書院
振文書院前身為文昌帝君祠。清嘉慶二年,本地士坤廖澄河先生捐資在西螺街東南郊外,興建文昌帝君祠,簡稱文祠,後有振文社在文祠內,改稱書院。
振文書院是雲林縣轄內四大書院中唯一倖存者,目前列為三級古蹟。可見西螺自古文風鼎盛,人文薈萃。
振文書院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。本浮雕「振文書院」佈置於集合場東面,象徵西螺早年教育學術發達的狀況,更寓含文化源遠流長承先起後之意義。
4.獅螺雞
本校正門進入山門玄關右側,有一立體雕塑台座,上列獅子、田螺、土雞三種動物雕像,訴說著西螺鎮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西螺鎮最早的居民是平埔族裡的巴布薩族,他們用番語叫成Soreau。清雍正、乾隆時代有「西螺社」或「西螺堡」之稱,後來有「西螺街」之稱。在街上有一座三山國王廟,就是廣興宮興德堂,裡面石材的香爐台座,正面有「獅子、田螺、土雞」三種動物的浮雕。考其方音,就是「西螺街」之諧音。這樣不用文字而用圖畫浮雕表示地名,可見先人對藝術的趣味十分濃厚。
5.耕牛與牧童
「耕牛與牧童」象徵西螺長久以來發達的農業生活,至今稻米和蔬菜仍是在此大量集散,而西螺米與醬油,更是馳名遠近,所以西螺保有純樸悠閒滋味。尤其耕牛的吃苦耐勞,性情溫和,隨遇而安,與世無爭諸多特質,是人們學習的榜樣。
6.踴躍與揮揚
具象之雕塑較能忠實表達某種概念與意義,抽象的創作則更富想像與多元思想。「踴躍」立體雕塑是游泳跳水的姿勢。從彎曲的腿肢與後擺的雙臂,顯出向前踴躍的一股衝勁。尤其頭部緊繃,可以想像耳朵、眼睛的專注與鼻孔停止呼吸的瞬間。這是「踴躍」的精神。
「揮揚」的造型是揮捍揚球的姿勢。從筆直的雙腿,旋轉的身軀,直到緊握球桿的雙手,可以覺察力道從腳底像閃電般經過腰肢的顫抖,而向球桿的尾端揮揚而去。這是「揮揚」的神韻。
7.鄉土文物與古道幽情
以中庭「怡園」的東西走廊上,設有兩處觀景窗。東邊設有「古道幽情」一景,而西邊則設有「鄉土文物」一景。收集的鄉土文物有石臼、石磨、石珠、石車、石鼓及石獅等。這些石器,均屬古代食住之器物,賞觀之餘,令人發思古之幽情。而石器材質不同,造型有異,可供歷史、地球科學、美術、工藝各種教學之實物媒體。